1+10,“钢钢的”!
2023-05-16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日前发布
第十五届第二批“中国钢结构金奖”获奖名单
北京建工斩获
1项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杰出工程大奖
10项中国钢结构金奖
交出“钢钢”的成绩单
中国钢结构金奖是中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每年评选一次,获奖工程质量需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杰出工程大奖是从中国钢结构金奖获奖工程中选出,代表着钢结构行业的最高水平。此次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剧院项目摘得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杰出工程大奖,是北京建工继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南航基地、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之后,第4次获得该项钢结构工程质量最高荣誉,至此,北京建工获得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杰出工程大奖与中国钢结构金奖攀升至73项。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剧院项目
项目位于大运河畔,总建筑面积12.53万平方米,钢结构总用钢量约1.3万吨,包括音乐厅、歌剧院、戏剧院三座单体建筑,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中体量最大的工程。
剧院建筑造型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被称为“文化粮仓”,结构体系为大跨度悬垂脊线单层双坡曲面网格结构,屋脊构件最大跨度达155米。面对大跨空间悬垂脊线网格结构钢屋盖施工,项目团队开展焊接实体试验,应用自研钢板墙快速施工技术、楼面不等标高钢桁架滑移技术。针对室内吊挂结构下部存在高低错落的混凝土看台、乐池基坑、不规则外悬挑耳光室楼板等难题,项目团队在音乐厅室内无满堂支撑、无重型机械的条件下,依托自研载重滑移平台、隔楼层手动提升技术,实现了叠层复杂吊挂结构的安全高效施工。同时,项目首次采用TOFD探伤机械人,提高了超高独立柱的焊缝检测效率,保障了钢结构施工品质。
丰台区丽泽金融商务区南区D-08地块
项目位于丰台区丽泽金融商务区,总建筑面积约10.33万平方米,由A、B两栋单体办公楼及局部商业裙房组成,建筑高度约99.9米,整体钢结构总用钢量8600吨。
面对钢构件尺寸大、重量重、节点复杂等难点问题,项目团队制定了专项施工方案,采用“钢柱钢梁吊装—钢结构焊接—楼承板铺设—混凝土楼板浇筑”方式进行施工,采用BIM5.0平台技术开展项目建模、虚拟预拼装、构件三维扫描检测、构件跟踪、进度管理等工作,同时采用焊接机器人,进一步提高钢构件加工效率及精度,为工程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衢州市文化艺术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工程
项目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智慧新城中心行政区,总建筑面积约25.4万平方米,钢屋盖结构总用钢量约4300吨,包含行政服务中心、配套交流中心、剧院演艺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和中心大堂,是贯彻落实衢州市委“1433”发展战略体系的省市两级重点建设工程。
项目整体为空间非线性造型组合式群体建筑,主体结构采用阶梯状跨层混凝土结构+高落差自由曲面空间钢网格结构,最大跨度达76米,最大净空高度约58米。基于高落差、悬挂、跨层、倾斜、自由曲面钢结构多项交叉难点,项目团队研发了基于施工全过程仿真模拟分析的空间自由曲面钢网格逆装技术以及分层模块化免支撑安装技术,提出了一种全焊接拼接节点取代铸钢节点的施工方法,同时,充分应用预留反变形、基于5G网络的变形与监测等技术,实现了全焊接节点空间自由曲面钢网格结构3600余根杆件、1万余道焊缝的高空精准定位和高标准焊接,确保了钢结构施工的顺利完成。
磁各庄留置保障中心特殊办案用房项目
项目位于大兴区磁各庄桥北,总建筑面积约8.81万平方米,总用钢量为7800吨,整体呈L型布局。
项目地下钢柱为组合构件,与钢筋连接复杂。施工中,项目团队研发并实施完成箱型钢柱与混凝土梁多排钢筋连接技术、高强螺栓连接钢板表面抗滑移系数现场快速测定技术、轻质隔墙与钢结构自适应连接施工技术等3项自主创新技术成果,解决了混凝土梁下铁有两层或多层钢筋时与箱型钢柱的连接问题,与传统劲性结构梁筋连接节点相比,减少了现场钢筋穿孔、搭接数量,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
北京巨山创意园项目
项目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镇巨山村,总建筑面积约13.86万平方米,由6栋独立钢框架结构建筑,4座箱型斜柱钢框架结构落地连廊,2座大跨度折线形不等高桁架结构空中连廊组成,总用钢量约9200吨,是海淀区发展医疗和养老产业的重要载体。
面对大跨度折线形不等高桁架结构空中连廊施工难点,项目团队采用三维激光扫描空间定位技术和动态监测技术,严格控制桁架安装精度和平面位置,确保了整个空中连廊结构安装一次达标。钢结构施工时正逢冬季,项目团队利用专业软件建立钢结构的焊接结构模型,确定焊接节点和焊接类型,计算出钢结构整体焊接变形数值,加强焊前预热及焊后保温等措施,进一步保障了焊接质量,从而保证整体工程质量可靠。
北京城市副中心东夏园综合交通枢纽
项目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总建筑面积约5.19万平方米,包含枢纽换乘大厅、公交驻车场及自行车停车区、业务用房、地下过街通道等,总用钢量6605吨,是副中心对外交通与内部交通的核心衔接点,将服务周边约15万人的出行和换乘需求。
作为“站城融合”的活力中心,“灯笼柱”钢结构是项目设计的点睛之笔,也是工程施工最大的难点。“灯笼柱”高21.6米,最大跨度31米,用钢量610吨,由24组斜柱和中间Y型柱与环形梁交织而成,除了顶部有一层钢屋面水平约束外,中间部分均无外部水平支撑构件。针对钢构件壁厚超常规、每组斜柱倾斜角度不一等难点,项目团队采用钢棒冲孔方法,解决了小直径厚壁钢管柱、钢管梁制作加工问题,同时利用BIM技术对“灯笼柱”结构分解剖析,将其分成5大部分,在安装过程中使用两组塔吊标准节竖向临时支撑措施保障了“灯笼”结构的稳固性。
北京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项目
项目总建筑面积38.5万平方米,钢罩棚结构用钢量约1.64万吨,具备了遮阳、照明、给排水、融雪、光伏发电和吸声降噪等六大功能,时尚感和科技感十足。
作为全国首批、北京首座国际标准专业足球场,新工体的钢罩棚采用超大悬挑单层空间拱壳钢结构,安装高度60米,最大悬挑跨度达74米,南北跨度273米,东西跨度205米。项目团队采用分段吊装的方式施工,同时在安装过程中创新应用了三维摩擦摆隔震支座,通过在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交叉节点支座上增加竖向弹性单元,减小地震力作用80%,确保钢罩棚安全。
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二期L20地块
项目位于海淀区东升镇西小口村,毗邻东升科技园一期,L20地块总建筑面积约29万平方米,钢结构总用钢量约3.23万吨。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应用钢构件二维码信息采集及钢构件信息标识等技术手段,通过预试组装保证了钢构件进场质量和安装效率,同时运用钢结构深化设计与物联网应用技术、钢结构智能测量技术、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应用技术、BIM现场施工管理信息技术、3D打印、塔吊防碰撞系统及吊钩可视化系统等多种智能建造手段,提升危大工程管控和安全生产管理,全过程监测大型钢结构施工安全。
北京城市副中心六合村C08项目
项目位于通州六合村地区,采用半围合式院落布局模式,总建筑面积约16.06万平米,钢结构总用钢量约1.39万吨。
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坚持技术先行,先后研发了可调节挂式焊接操作平台施工技术、可拆卸免焊钢柱校正连接件施工技术、悬挑暗梁结构安装施工技术等6项自主创新技术,解决了钢结构节点复杂多样、安装难度大、钢柱及钢支撑数量多等难题,并采用三维扫描仪,获取钢结构三维点云数据,提高了钢结构安装的精准度。项目还采用便携式无轨自动焊接机器人和五轴焊接机器人,解决了钢结构焊接耗人工、工作量大、操作难度高等问题,极大提升了焊接质量。
安阳市游客集散中心项目
项目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总建筑面积约7.25万平方米,为装配式钢结构框架综合体,包含两栋对称塔楼、裙房及地下车库等,塔楼之间有5层连廊,钢结构总用钢量约7500吨。
在高32.8米的空中连廊施工中,面对重达585吨、无任何支撑结构的装配施工难点,项目团队利用BIM技术对钢结构进行深化设计,对多种钢结构施工方案进行受力分析及模拟比较,最终采用M型支撑吊装方案,既保障了钢结构的承载力,又提高了施工效率。面对异形构件多、钢结构深化及生产加工量大、周期紧等问题,项目团队充分利用深化模型数据进行钢结构的数字化加工,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为工程整体施工奠基了坚实基础。
魏公村小区棚户区改造项目
项目位于海淀区魏公村地区,定位为一座超甲级写字楼,中庭钢屋盖通过桁架上10个支座与两侧塔楼相连,最大跨度51米,总用钢量1200吨。
施工中,为确保钢屋盖安全提升,项目团队不断优选方案、深化图纸、细化管理,结合三维施工模拟技术和全过程仿真设计,研发出单层穹顶网壳和桁架组合结构提升工艺,提出一种与主体结构无刚接节点的固定提升支架施工方法,高精度完成了整体提升施工,提升面积2500平方米,提升高度20米,提升重量1100吨。
本文图片及文字版权归北京建工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策划:北京建工党委宣传部
内容提供:科技质量部
你 “在看” 我吗?